泛发性神经性皮炎

首页 » 常识 » 常识 » 野外活动当心蜱虫偷袭
TUhjnbcbe - 2023/6/1 22:20:00

「本文来源:威海晚报」

天气慢慢凉下来,选择户外活动人越来越多。不少人喜欢去树木、草丛等茂盛的地方,此时要警惕被可以致病甚至危及生命的蜱虫“偷袭”。

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宋艳提醒,每年的4月到10月是蜱虫最活跃的时期,蜱虫喜欢蛰伏在草丛、植物或牲畜皮毛间,市民外出时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,发现被蜱虫叮医院就诊。

身上有异常“黑点”要小心

9月4日,18岁的小美来到医院皮肤科就诊。医生在检查时发现,小美的右侧小腿部位关节处有几处明显的红斑,每个直径约有一厘米左右,伴有刺痛症状。

“我和同学去海边游玩,那里草丛比较茂盛,第二天发现身上长了疹子,涂了点药,但没有好转的迹象。”小美回忆,当时感觉有个小黑点吸附在腿部表面,随后自己赶紧将小黑点打掉。医生初步判断,小美是被蜱虫叮咬,需要用药治疗。

相比之下,而另一位被蜱虫叮咬的王先生则没有那么幸运。王先生是一位钓鱼爱好者,最近一次在野外钓鱼回家后,出现发烧、浑身乏力的症状,本以为是感冒,自行服用感冒药后不见好转,后来出现咳血、便血等症状,经过急诊科诊治,住进了ICU抢救。从*门关里走了一遭的王先生坦言,没想到被不起眼的蜱虫咬伤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,想想就后怕。

宋艳介绍,王先生出现全身多脏器损害,如肝损伤、肾损伤,特别是凝血功能,他的血小板只剩下个位数,病情一度比较凶险。因为他有野外钓鱼的习惯,初步考虑为蜱虫咬伤的“新型布尼亚病*”感染。最后经过抽血化验,确诊就是这种病*。

4月到10月是蜱虫活跃期

蜱虫,又叫草爬子、扁虱、壁虱,呈红褐色或黑褐色,蜱虫为人、家畜及野生动物体外寄生虫。宋艳介绍,蜱虫不仅吸食血液、易造成皮肤感染,也是多种细菌和病*的传染媒介,可致5类余种传染病。“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,该综合征是一种发热、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,俗称‘蜱虫病’。”宋艳进一步解释,其致病病*为新型布尼亚病*,该病是我国在年首次发现的一种新型急性传染病,部分病情严重,发病两周左右可导致死亡,目前无法预防。

眼下正是蜱虫活跃的季节,市民应该格外小心。宋艳说,每年的4月到10月是蜱虫咬伤的高发期,医院急诊科就陆续接诊了70多名被蜱虫咬伤的患者,所幸经过及时处理,并未发生严重后果。

如果被蜱虫咬伤应该如何处理?宋艳表示,蜱虫咬人后会持续吸血,它的口器有倒钩样的结构,吸血时头部包括口器深深扎进皮肤内。市民若被蜱虫咬伤,尽量不要自行用镊子拔除,或是用手指捏碎虫体,这样做很容易将蜱虫头部倒钩留在皮肤内,增加感染的风险。

防蜱虫叮咬“秘笈”应记牢

由于今年蜱虫病例多发,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自编了一首《防蜱歌谣》,朗朗上口,通俗易懂,被广为传唱:夏日炎炎草木茂,阿公阿婆草间绕。小小蜱虫凑热闹,偷偷一“吻”代价高。惹得病*“冒了泡”,发热乏力肚子闹。轻症仿似小感冒,重症可把性命抛。听后不要吓一跳,劳作防护最重要。长裤长靴和长袄,预防蜱虫很可靠。一旦不慎被虫咬,不要随意往外挑,酒精碘酒往上倒,蜱虫自然往外逃。正是蜱虫发病季,以上原则要记牢。

据了解,蜱虫多生活在森林、灌木丛、开阔牧场、草原、山地等环境,市民在户外活动、工作时,可以在皮肤上涂抹驱蚊液,尽量穿着长衣长裤,避免暴露皮肤,不要在草地、菜地、树林长时间坐卧。如果有蜱虫咬伤或野外活动史者,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,应及早就医,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。

“出游回家后及时洗澡,并检查身体、衣物上有无异常‘黑点’。”宋艳表示,宠物要定期进行驱虫,夏秋季节遛狗尽量避免到植被茂盛的地方,回家后要及时检查宠物身上有无蜱虫,以防人畜共患。

这些虫子也要当心

生活中,除了蜱虫外,还有很多虫子可能叮咬人类,怎样预防和应对呢?宋艳一并向大家做了介绍。

隐翅虫:通常隐翅虫爬在皮肤表面没事,但若是被拍打或压碎,体内的*液会沾在皮肤上,引起隐翅虫皮炎或条状、片状水肿型红斑。

应对方法:若发现隐翅虫爬在皮肤上,切勿拍打或碾压,应把它弹走,若被咬伤,可内服抗组胺药,外涂解*捺剂或外用糖皮质激素。

毛毛虫:很多毛毛虫的体表长有*毛。被蜇伤后,皮肤会出现刺痛灼伤感,皮肤表面红肿,甚至化脓溃烂,严重者可引起荨麻疹等全身不良反应。

应对方法:被蜇伤后立即使用胶带反复粘去皮肤上的*毛,随后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。若未缓解,医院就诊。

恙虫:被叮咬会产生焦痂,恙虫病潜伏期4—21天,首发症状为高热,眼睛红、四肢麻痹、恶心嗜睡等症状,严重者会多器官衰竭而死。

应对方法:外出注意保护身体暴露部位,在野外活动后出现高热不退,腰部、腋下、腹股沟处发现焦痂,应及早就医。

蜈蚣:此虫*性较强,*液会通过伤口进入人体,引起剧烈疼痛、瘙痒,严重可引起神经系统病变和溶血等,甚至危及生命。

应对方法:一旦被蜇伤应立即用布条或止血带在伤口近心端扎紧,不挤压伤口,可用负压的方法吸出*液,再用肥皂水、石灰水、小苏打水等碱性液体冲洗伤口,中和蜈蚣的酸性*液,并及早就医。

红火蚁:红火蚁有重复蜇刺的能力,被其叮蜇后有如火灼伤般的疼痛感,其后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。少数人对*液中的*蛋白过敏,会有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的危险。

应对方法:被叮咬后,可用淡盐水或肥皂水清洗患处,再使用外敷药涂抹,一旦出现全身过敏反应,医院就诊。

螨虫:在潮湿的季节容易滋生螨虫。一旦被螨虫咬伤,易引起炎症,伤口出现米粒或*豆大小的丘疹、斑疹等。

应对方法:家居环境要注意通风换气,保持干燥,被褥勤洗勤换勤晒。被叮咬后,可内服抗组胺药,外涂解*捺剂,若继发感染需考虑使用抗生素。

威海晚报记者时红红

1
查看完整版本: 野外活动当心蜱虫偷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