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初,一幅名为《英雄探妻》的摄影作品,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。
照片中,一名身着军装、胸前挂满军功章的军人伫立在墓园里,神情悲痛地抬头向着天空。他的悲伤仿佛能穿透照片,感动了无数中国人。
这张照片的主人公名叫张良善,是一位西藏运输兵。从军以来,他曾无数次往返险象环生的新藏线,为边境哨卡运送物资。
然而,在妻子因难产去世时,他却未能及时地赶到她的身旁,留下了一生的遗憾。
张良善的身上,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?如今,他的生活又过得如何呢?
一、投身边防、报效国家
年,从大专毕业后,19岁的张良善选择了参军入伍。
此后,他接受了两年艰苦的训练,如愿成为了西藏阿里地区的一名高原运输兵。
阿里地区自然环境十分恶劣,平均海拔高达米,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,年平均气低至零下六度,被许多自然学家称为“生命禁区”。
高原运输兵的主要运输路线是新藏线,这条公路北起喀什叶城县,南至西藏日喀则市,有着“天路”之称。
初到阿里地区的张良善可谓是信心满满。然而,高原的严酷气候很快便给了他一个下马威。
据张良善回忆,“第一次跟随车队上到海拔米时,便出现了头痛、恶心、呕吐等多种症状,不得不用背包绳捆住脑袋止痛”。
车子坏了需要维修,他也只能躺在车上休息,帮不上大家的忙。
初次上山的狼狈经历,让张良善明白了一个道理:要想在高原上顺利完成任务,就得有超乎常人的吃苦精神。
此后,他暗暗下定决心,一定要成为跑高原的行家里手,不在关键时刻拖大家的后腿。
在高原运输车队中,负责收尾的驾驶员是整个队伍的核心。
他们不仅需要承担所有车辆的维修任务,还得应对一路上遇到的各种突发问题,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考验。
因此,担负收尾任务的驾驶员,都是由连队精挑细选出来的技术骨干。
为了成为车队的收尾驾驶员,张良善不仅日复一日地苦练驾驶技术,还利用空闲时间钻研汽车维修技术,写下了数万字的学习笔记。
工作之余,他也一直坚持锻炼身体,养成了强健的体魄,第二年年底他就成为了车队的收尾。
担任收尾驾驶员之后,张良善肩上的担子更重了。
为了做好大家的表率,他总是不顾自己的安危,抢着去做最危险、最累的活。
年冬天,张良善所在的连队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——前往什布奇哨所,为边防战士们运送一车冬菜。
什布奇在藏语中意为“太阳最后落下的地方”,是我军最偏远的哨所之一。
这里气候严寒,每年有9个月大雪封山,给哨所的保障和官兵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。
恶劣的环境,也让官兵们时刻面临着身心的双重考验。
命令下达后,张良善主动接下了这项任务。
从叶城到什布奇哨所有多公里,去的路上还比较顺利,但在张良善一行人返回时,鹅毛大雪却突然降临,将整条路堵了个严严实实。
无奈之下,张良善只能和战友们下车铲雪开路。
然而,雪势实在太大,一天下来车队才勉强前进了两公里。
连续好几个晚上,他们都得在冰天雪地的原野里过夜。
由于物资耗尽,他们不得不将工作服蘸上汽油点燃取暖,并通过互相捏鼻子、拔胡子等方式来保持清醒。
就这样,凭借着坚韧的意志,一行人最终等来了分区的接应。
除了执行运输任务外,张良善也积极帮助当地老百姓处置各种险情。
一次执行完任务回程的路上,一位藏族小女孩拦住了张良善的车。
一番交谈过后,张良善了解到,女孩家中的老人突发疾病,家里又没有大人在,情况十分危急。
随后,张良善立刻将老人送医院。
经医生检查,老人患的是急性阑尾炎,如果再晚一点送来可能就有生命危险。
考虑到女孩年龄尚小,张良善不仅帮助她办理了住院手续,还悄悄留下了元钱,让她照顾好老人。
他的善举,在当地也成为了一桩美谈。
接受采访时,张良善曾表示:“一个汽车兵,只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,就没有比车轮更长的路,没有比车更高的山。我失去的仅仅是一时的欢乐,收获的却是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。”
自打到汽车营以来,张良善曾次驾车穿越新藏线,为边境哨卡运输了多吨的物资,并先后荣立了两次二等功、六次三等功。
凭借着卓著的功绩,他也连续两年被评为“昆仑卫士”,并被当地官兵和老百姓称为“铁人张良善”、“新藏线上的红细胞”,深受大家信赖。
二、妻儿去世、终生遗憾
在西部当兵的头几年,张良善一直忙于工作,无暇操心婚姻大事。
眼看着他马上就要迈入而立之年,身边却没有一个陪伴他的人,张良善的战友们不由得为他着急起来。
后来,在好心人的帮助下,张良善认识了一个温柔善良的姑娘——何桂丽。
年,27岁的张良善与何桂丽踏入了婚姻的殿堂。
然而,军恋远比普通人更艰难。两人结婚仅仅十天,张良善便接到了部队的任务,不得不提前返回。
新婚燕尔的夫妻俩,平时见面的机会很少,几乎只能靠书信来交流。
后来,何桂丽怀孕了。得知这个好消息后,张良善立刻写信让妻子到部队来,方便自己照顾她。
年年底,即将分娩的何桂丽不慎患上感冒,医院。
爱妻心切的医院照顾她,然而,部队却在此时下达了运输物资的任务。
当时,不少战友们都劝说让张良善先向部队请个假。
但是,张良善却回答道:“如果不能在大雪封山前将物资送到哨所,战士们冬天就要忍饥挨冻了。我身为运输排长,必须担负起责任来。”
最终,他狠下心告别妻子,毅然踏上了漫漫天路。
可是,张良善刚抵达红柳滩,留守处便打来了“小何又住院了,是难产,情况很危险,你赶紧回来吧!”接到电话后,张良善感觉一阵天旋地转。
他立刻驾驶汽车返回叶城,平时需要五天才能走完的路程,这次仅仅用了一天就赶到了。
然而,张良善还是来晚了一步。
医院时,何桂丽肚子里的孩子已经夭折,她自己也因大出血而生命垂危。
看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妻子,一向刚强的张良善忍不住落了泪:“老婆,你一定要坚持住!”
此后,医院守了足足十五天,但依然没能挽回何桂丽的生命。临终前,何桂丽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叮嘱他:“以后,跑山的路要慢一点。”
何桂丽下葬当天,张良善穿上了一身军装,跪在坟前给妻儿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:“桂丽,我对不起你,对不起没出世的孩子。你的恩情,我来生再报答!”
此后,他还专门买来水泥和沙石为妻子立碑,并亲自刻下了碑文。一字一句,皆是对妻子的深深愧疚与不舍。
何桂丽去世不久后,张良善的二妹也因病去世。
后来,他的父亲不小心从楼上摔了下来,在医院休养了半年才好转。
为了让张良善安心工作,家里人一直隐瞒着这些消息,每次来信都是报喜不报忧。
直到第二年回家探亲时,他才得知了这些噩耗。
接二连三的打击,让张良善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迷茫。
然而,这个坚强的战士并没有倒下。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,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边防事业中。
在他看来,只有完成好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,在部队干出一番成绩,才能无愧于父母和亡妻的理解与支持。
三、组建新家、薪火相传
看到张良善一心扑在工作上,战友们既心疼又担心。为了帮助他从悲伤中走出来,他们又给他介绍了一个名叫伍菊的姑娘。
伍菊和张良善是安康老乡,医院工作。
两人相识不久后,伍菊就被张良善的憨厚、朴实打动了。
而张良善也逐渐喜欢上了这个活泼可爱的女孩,两人最终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,并生下了一个女儿。
有了女儿之后,张良善依旧奔波在新藏线上,即使是过年也经常不在家。
刚开始,伍菊对他还有一些不满:“部队到底有啥好的,能让你连老婆孩子都不顾了。”但是,亲自前往阿里地区探亲过后,她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据伍菊回忆,阿里地区人烟稀少,没有商店也没有饭馆。张良善执行任务时,常常只能在路边的小摊上解决伙食。
当地风沙很大,一碗羊肉泡馍刚盛上来就会蒙上一层灰,只能咬着牙下咽。
高原反应带来的强烈不适感,更是让她连说话都很吃力。
亲眼见过丈夫的工作环境后,伍菊这才了解了他的不易。
同时,她也深深体会到了丈夫坚定的报国之情。
此后,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——辞掉老家的工作,带着女儿来阿里地区的留守处陪伴丈夫。
虽然来到了留守处,但一家人团聚的机会仍然很少。只是,此时的伍菊已不再抱怨:“咱们只有守好家庭,老公才能守好边关。”
在她的影响下,不少初来大院的军嫂们也逐渐转变了心态,开始支持起丈夫的工作。
年,从军十三年的张良善服役期满,按规定应当转业回家工作。
当时,部队的领导考虑到部队未来的发展,请求张良善再服役一年,为部队建设出把力。
听到领导的请求后,张良善想也没想便答应了。
在他看来,大家的幸福永远都比小家的幸福更重要。
从部队转业后,张良善先后担任了军区装备科长、县武装部长等职务。
在新的岗位上,他依旧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,不断为老百姓谋福利。
在担任装备科长期间,他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汽车修理队伍,帮助部队节省了不少开销。
在机关工作后,他也一直亲力亲为,每年都会花两个月时间前往边防检查装备。
由于长期风吹日晒,他患上了过敏性皮炎,脸上的皮肤受损十分严重。
但他却丝毫不顾自己的伤势,依旧奔波在一线工地。
俗话说,虎父无犬女。在张良善的影响下,他的女儿张炎君也将青春奉献给了边防事业。
年,张炎君享受边防干部子女优抚政策,保送到了第三军医大学。
大学毕业后,她追随父亲的脚步来到了驻叶城的解放军第18医院,并被调到了海拔三千多米的三十里营房医疗站工作。
接受采访时,张炎君曾表示:“我终于和爸爸来到了一个战壕。从爸爸身上,我懂得了高原军人的奉献和坚守,他就是我的榜样。今后我也要和爸爸一样,为边防事业添砖加瓦!”
年,张良善在兰州军区阿里军分区担任副政委,已是少将军衔。
虽然年事已高,但他依然奋斗在岗位上,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让我们为边防军人点个赞!
参考文献:
今日新疆《高原红——记阿里军分区装备部长张良善》
新华网《“英雄探妻”主人公迄今仍在驻守高原边关》
解放军报《“探妻英雄”支持女儿建功高原》